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2023.9.11总第110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315国道,南疆最孤独的大漠公路,从新疆的喀什起,沿昆仑山脉,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跨越罗布泊,途经叶城、和田和若羌,到达西宁。今年7月13日,该国道若羌至且末段却被洪水侵袭。
7月10日至13日,新疆天山山区、和田地区和巴州等地下了一场大暴雨,暴雨中心就在巴州若羌县瓦石峡镇。最近几年,每到夏季,受极端暴雨影响,315国道沿线乡镇时常遭遇山洪,洪水漫过大桥、冲毁路面,导致交通中断,沿岸的大片枣树也被淤泥淹没。
中国西北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西北深处欧亚大陆腹地,行政区域上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和陕西五省(自治区);地形复杂,横跨青藏高原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渭河平原。中国西北也是全球同纬度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脆弱。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地区的气温正以全球平均升温水平两倍的速率上升,降水量也以9.32毫米/10年的速率呈增加趋势。今年7月,中国气象局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显示,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8年回升,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等均呈现加速消融趋势,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趋势明显。近两年,关于西北地区“沙漠变绿洲”的消息也屡屡登上热搜。
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冰川学奠基人施雅风最先注意到西北“暖湿化”的信号。已有多项证据表明,过去40多年,西北地区确实在向着暖湿化转变,且暖湿化的范围在向东部扩展。近十年来,西北地区变暖变湿的程度在明显加速。这给该地区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提出新的挑战。
草原更绿、生物更多样
8月的塔格拉克平台子牧场,吹过的风都是绿的。当地人认为,这是整个南疆地区最好的一块牧场,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塔格拉克村(以下简称塔村)。塔格拉克,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四面环山的地方”,但这里横亘的山不是一般的山,是“天山的屋脊”托木尔峰。它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443.8米,新疆的“母亲河”塔里木河最主要的河源——阿克苏河就发源于此。
当海拔下降到2500米,在托木尔峰南坡向塔里木盆地过渡的绿色褶皱里,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台子牧场就镶嵌于此。如果要考察西北地区近几十年的暖湿化现象,这里是一个最好的起点。
塔村牧民亚尔买买提今年34岁,他个子不高,双颊晒得黑红。这里的天空高阔而舒朗,阳光不用穿过厚厚的云层,就能直射着雪山、草原与羊群。2013年以来,亚尔买买提明显感觉到,太阳变得更毒了,高温持续时间在拉长,羊比人更快感受到气候变化。这片草原上活跃着的高山细毛羊和绒山羊以运动量大著称,但每当遇到高温天气,它们就食欲骤减,只想一动不动地趴在石头下面“防晒”。
天气变暖的同时,对西北干旱区的牧场而言,降水是一个更关键的主导因素。“因为雨水多了,草就长得好,羊就吃得好。”新疆塔格拉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理图尔荪·图木尔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相较高温,亚尔买买提对当地降水增加的感受更深,他说,近十年来,夏季雨水总体在变多,牧草更加繁茂和优质,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草的高度上。“十年前,草差不多只有20厘米高,现在的草长得比以前要高40厘米,有的已经高过膝盖了。”亚尔买买提说。
温宿县草原工作站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他的观察:2014年,温宿县的综合植被盖度约为35.4%,到2022提升到39.2%。这是反映草原植被覆盖率和一定范围内牧草生长浓密程度的最直观的指标。草原变得更绿了,这是西北暖湿化最显而易见的信号。“十年前那片山坡还是黄的。”站在平台子禁牧区的围栏前,图尔荪指着不远处的山坡说道。
时值盛夏,刚下过雨的草叶上还浸着水汽,在阳光的折射下闪着彩色的光。在墨绿的云杉群下,是一片苍郁的绿色和漫山的紫色小花,这种花叫糙苏,常生长于新疆的草坡上,根须粗厚,一簇簇的伞状紫色花朵聚拢在一起,边缘处有细密的绒毛,点缀在牧草间。在图尔荪看来,这是暖湿化给当地草原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增加。2022年9月,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还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曹氏紫鄂藓。苔藓类植物对湿度非常敏感,暖湿化更易激发藓类的生长。一个月后,在阿克苏地区的库车市大龙池,还发现了一只正在觅食的赤狐。不过,图尔荪也指出,当地草原生态的向好是在人类干预与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禁牧政策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新疆气象局提供的数据,2001~2022年与1961~2000年相比,新疆区域平均气温上升了1.0℃,平均降水量增加了25.0毫米,增幅达16.1%。近十年,全疆夏季降水量增幅最大,南疆增幅接近15%,暖湿化趋势明显。
版权所有:陕西华正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4- 2023 XIBUTOUTIAO.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